7月16日,“红旅语韵”实践团队前往保安革命旧址展开调研活动,1936年7月3日-1937年1月10日这里是中共中央所在地,位于今陕西省志丹县城北炮楼山麓。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自1966年1月建馆以来,对外开放了毛泽东、周恩来等主要领导人旧居和中央军委会议室、中央政治局会议室、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旧址。现保存有旧址石窑洞和房子24孔(间),占地2362平方米,馆藏等级文物24件。2006年05月25日,保安革命旧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。
01/走进生活
走进园区,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就是机关灶房,这里曾负责中共中央所有人员的饮食。这里如今还陈列着当年的厨具、锅灶,墙壁上挂着的大蒜、玉米棒,展柜里摆放着模型红薯、土豆等等,让这孔窑洞充满了人间烟火气,生动再现了当年中共中央在这里的共同生活和睦融洽的场景。
“晚上来敲门,老乡问是谁,如果是老刘(刘志丹),那就煮碗剁荞面……”墙上的歌谣更是展现了当时当地百姓对共产党人的信任与喜爱,表明了共产党人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站在一起,受到百姓的尊重和爱戴。
02/走进伟人
接着,我们来到了中共领导人的故居,这里是当时中共中央多位领导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。每一孔窑洞外面看大同小异,内部陈设也相差无几,一个炕、一个放书的书桌和几个小板凳,以及几个大箱子等等非常简陋的家具。周恩来同志则居住在一个窑洞下方平地一个十分简陋的小土房中,内部陈设也是十分简单。
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曾在《西行漫记》中写道:“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,四壁简陋,空无所有,只挂了一些地图。……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。除此之外,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。做了十年红军领袖,千百次的没收了地主、官僚和税吏的财产,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,几件随身衣物——包括两套布制服。”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,毛泽东、周恩来等同志以身作则,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该有的艰苦朴素、勤俭节约的生活观。
03/政治中心
1936年7月,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奠都志丹县城(原保安县城),1937年1月10日,中共中央机关离开保安,党中央在志丹战斗生活了六个多月,召开了21次政治局及政治局扩大会议,至此志丹成为继江西瑞金之后中国革命的第二个红都。
在这里,党中央研究、发布和实施了诸多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重大政策、决定,如和平解决“西安事变”,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,并开办了红军大学,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了充分的干部力量。。
毛泽东在此期间曾写下了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《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》两篇光辉著作,并安排接待了第一次踏进红区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和医生马海德。《西行漫记》的发表,打破了国民党对红军的造谣诬蔑和新闻封锁
总结
保安革命时期,是我党从战略转移阶段到进驻延安的重要时期,也为日后胜利完成全面抗战、打赢解放战争奠定了重要基础。如今我们再访保安革命旧址,追寻红色记忆,是为了不忘先辈革命道路的艰辛,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,积极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