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首页
  2. 学生工作
  3. 团学活动
  4. 正文
点击显示栏目

团学活动

暑期社会实践|升“植”沐洱,“译”川助农⑥——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实践团“慕洱”赴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开展暑期实践活动

  • 来源:外国语学院
  • 发布者:外国语学院01
  • 浏览量:

走进西川村

探寻木耳种植背后的故事

【引言】

在陕西省柞水县的西川村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,将一片片不起眼的木耳变成了致富的“金钥匙”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川村,了解那些在木耳种植背后默默付出的农户们的故事,感受他们与木耳之间不解的情缘。

【李家桂:木耳种植之路的坚守】

李家桂,一位五十多岁的普通村民,她的木耳种植之路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。从最初的村集体承包种植,到如今参与秦峰农业企业的木耳包装加工,李家桂的生活与木耳紧密相连。

“二十多年前,我就开始参与木耳种植。”李家桂回忆道。那时的她,或许并没有想到,这会成为她一生的事业。“起初是参与村上组织的技术培训,手把手教我们怎么种植木耳,组织我们一起种木耳。”如今,她不仅在农忙季节参与木耳的种植和加工,农闲时还在村内的客栈帮工做饭。家中因此经济状况较好,多年前更是凭借一家人的努力盖起了小洋楼。

【何兴义:木耳助力脱贫新生活】

何兴义,是村里的脱贫户。他的木耳种植之路虽然只有五年,但这段经历却充满了波折和挑战。“我和老伴两个人在家,子女外出打工,孙子在镇上读书。”何兴义说。尽管家中人口不多,但他们的生活依然充满了希望。

何兴义通过村上集体经济种植木耳,基本实现了脱贫。他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,平时经常参与村内组织的观影活动,也享受到了村内医疗设施的便利。然而,随着年龄的增长,何兴义不得不暂停木耳种植及其他个人劳动收入。

“国家基本补贴以及子女赡养,是我目前的主要经济来源。”何兴义坦言。尽管生活有了保障,但他也面临着新的问题:脱贫后进一步的关怀帮扶力度稍弱,老人的精神生活缺乏关怀,收入问题亟待解决。

【结语】

李家桂和何兴义的故事,是西川村木耳种植者共同经历的缩影。木耳对于他们,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,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,承载希望与梦想的桥梁。它见证了村民们从贫困到脱贫,再到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奋斗历程。

西川村的木耳种植,不仅是一个经济项目,更是一个社会工程。它不仅带动了村民的经济发展,也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。然而,脱贫后的关怀和帮扶,依然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。尽管面临新的挑战,西川村的村民们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。他们深知,脱贫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的起点。未来,他们将继续依托木耳产业,探索更多的发展可能,提升生活质量,丰富精神世界。

团队成员希望通过这次采访,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川村的故事,关注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农户。他们的故事,值得被更多人听见。